2025年6月底充电宝行业可谓是天雷滚滚散户炒股,罗马仕、安克等头部品牌接连宣布召回超 120 万台问题产品,民航局甚至紧急出台禁令禁止无 3C 标识或被召回的充电宝登机。这场风暴的核心,直指上游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 —— 这个为小米、绿联等众多品牌供货的行业巨头,因生产过程混入金属异物导致电芯存在自燃风险,70 余项 3C 认证被暂停或撤销,直接把整个行业拖入信任危机。
一、致命金属异物:从电芯到整机的死亡链条
1. 生产线上的 “定时炸弹”
这次召回事件的直接导火索,是电芯生产过程中混入的金属异物。根据央视新闻披露,安普瑞斯的电芯在多次充放电后,金属颗粒可能刺穿正负极之间的隔膜,引发内部短路,最终导致热失控起火。这种金属杂质的来源可能是原材料本身掺杂、设备老化磨损,或是车间洁净度不足。例如,设备长期使用后金属部件磨损脱落,若未能及时清理,就会混入电芯中。
从技术角度看,锂电池的核心安全设计在于隔膜的绝缘性能。一旦隔膜被刺穿,正负极直接接触会瞬间释放大量热量,触发连锁反应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专家指出,这种情况下电池的热失控阈值会显著降低,极端情况下可能在几分钟内引发爆炸。
2. 材料替换的致命赌博
除了金属异物,安普瑞斯还被查出私自更换电解液材料,且关键工序参数不符合管控要求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为压缩成本,安普瑞斯可能将原本使用的陶瓷涂层隔膜替换为廉价塑料隔膜,导致热稳定性骤降。这种偷工减料在认证测试中难以被发现,但长期使用后会加速隔膜老化,大大增加自燃风险。
更严重的是,这种材料变更未向客户通报。安克在召回公告中明确表示,供应商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原材料,直接导致产品存在安全隐患。这种供应链的“暗箱操作”,暴露出行业长期存在的信任危机。
3. 工艺失控的多米诺效应
在生产工艺上,安普瑞斯的问题同样触目惊心。飞行检查发现,其关键工序参数与工厂文件规定不符,这意味着实际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监控。例如,极片涂布厚度、卷绕张力等参数若未严格控制,会导致电芯内部应力分布不均,加速隔膜破损。
这种工艺失控的后果是灾难性的。以罗马仕召回的 49 万台充电宝为例,这些产品使用了安普瑞斯的问题电芯,在极端条件下可能出现过热甚至燃烧。更讽刺的是,这些充电宝原本都通过了 3C 认证,但认证后的生产过程却失控了。
二、3C 认证:从 “安全背书” 到 “皇帝新衣”
1. 认证流程的致命漏洞
3C 认证作为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,本应是消费者的安全屏障,但此次事件却暴露出其严重缺陷。根据跳跳果实的分析,旧规允许企业自送样品检测,导致送检样品与量产产品不一致的情况频发。例如,安普瑞斯可能在送检时使用优质电芯,但量产时偷换为劣质产品,每台节省 5 元成本,却埋下巨大安全隐患。
此外,认证后的监管力度不足。3C 认证仅要求每年一次工厂检查,无法实时监控生产过程。安普瑞斯在获得认证后,私自变更材料和工艺,却未被及时发现,直到事故频发才被飞行检查揪出。这种 “重认证轻监管” 的模式,让 3C 认证沦为形式。
2. 行业乱象的催化剂
恶性价格战进一步加剧了认证与实际产品的脱钩。2025 年 20000mAh 充电宝价格已从 2019 年的 149 元降至 69 元,电芯成本占比 50%,厂商为压缩成本被迫采购 B/C 级瑕疵电芯。安普瑞斯作为头部供应商,为维持市场份额,可能选择降低质量标准以承接订单,最终导致整个供应链陷入 “逐底竞争”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3C 认证测试场景存在局限性。认证基于实验室标准环境,无法覆盖高空气压变化、低温快充等极端条件。例如,锂枝晶在连续 200 次快充后加速生长,68% 的热失控事故与此相关,但这一风险并未被纳入认证测试范围。
3. 新规的亡羊补牢
面对危机,监管部门已开始行动。2025 年 5 月起,3C 认证模式新增获证前初始工厂检查,强化发证前的质量保证能力。同时,市场监管总局对全部充电宝和电芯产品开展为期三个月的 “回头看”,对不符合要求的证书及时处置。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制定《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》,拟新增针刺、挤压等更严格的测试要求。
然而,这些措施能否根治行业顽疾仍需观察。例如,新规要求生产现场抽样,但如何确保抽样的随机性和公正性,仍是挑战。
三、安普瑞斯:供应链的“毒瘤” 与后果
1. 行业巨头的崩塌
安普瑞斯曾是行业标杆,为安克、罗马仕、小米等头部品牌供货,累计生产锂电池超 1 亿只。其官网宣称 “技术源自美国斯坦福大学”,主打硅纳米线负极等高端技术。然而,此次事件暴露了其光鲜外表下的质量失控。
飞行检查发现,安普瑞斯的电解液材料与报备不一致,关键工序参数失控,导致 74 张 3C 证书被暂停或撤销。无锡市监局已封存其全部锂电池产品,董事长王念举表示 “原因理清前不会恢复生产”。这家曾经的行业龙头,如今已陷入停产危机。
2. 下游品牌的灭顶之灾
安普瑞斯的问题直接冲击了下游品牌。罗马仕因召回 49 万台产品,被迫停工停产 6 个月,员工收入锐减,甚至被指 “逼员工离职”。其电商平台已无法搜索到充电宝,仅剩充电插头等配件。安克虽积极应对,提供全额退款、升级换新等方案,但召回 71 万台产品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,品牌声誉严重受损。
更严重的是,整个行业陷入信任危机。民航局禁止无 3C 标识或被召回的充电宝登机,导致消费者对所有品牌产生怀疑。倍思、绿联等品牌的旧款产品因无 3C 标识,面临用户无法登机的尴尬,却无有效补救方案。
3. 法律与市场的双重惩罚
安普瑞斯面临的不仅是停产,还有法律追责。无锡市监局已对其展开调查,若证实存在故意偷工减料,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。下游品牌也可能发起索赔,要求赔偿召回损失和品牌损害。
在市场层面,安普瑞斯的客户正加速撤离。安克已终止与该供应商的合作,小米、OPPO 等品牌也在重新评估供应链风险。行业可能迎来洗牌,注重质量的供应商将获得更多订单,而投机取巧者将被淘汰。
四、华为的“独善其身” 之道
1. 供应链的垂直整合
在这场行业风暴中,华为的充电宝却未被波及,其秘密在于对供应链的深度控制。不同于罗马仕、安克依赖外部电芯,华为采用自研电芯,由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生产。这种垂直整合模式,确保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程可控。
例如,华为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,通过纳米级材料工艺重构负极结构,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,有效缓冲硅颗粒的体积膨胀。其石墨烯导电粘结剂专利,将导电剂和粘结剂合二为一,既提高了电芯稳定性,又简化了生产流程。这种技术优势,使华为电芯在安全性和寿命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2. 严苛的质量管控体系
华为的质量控制堪称“变态级”。在电芯生产环节,其采用无尘车间,洁净度要求达到 ISO 5 级(Class 100),比安普瑞斯的车间高出两个等级。每一片隔膜都经过激光扫描检测,确保无金属杂质。此外,华为还建立了 “双盲抽检” 机制,由第三方机构随机抽取成品进行针刺、挤压等极端测试,不合格率超过 0.1% 即整批报废。
在成品测试阶段,华为充电宝需通过 1500 次循环充放电、-20℃低温启动、85℃高温存储等 127 项严苛测试。相比之下,罗马仕、安克的产品仅需通过 3C 认证要求的 32 项测试。这种 “过度设计”,让华为充电宝在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。
3. 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
华为在电池技术上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。自 2012 年起,华为中央研究院就开始布局硅碳负极、固态电解质等前沿领域,累计投入超 50 亿元。其石墨烯导电粘结剂专利,通过化学键将硅颗粒束缚在石墨烯框架中,解决了硅负极膨胀脱落的行业难题。这种技术突破,使华为电芯在 5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超 90%,远超安普瑞斯的 70%。
此外,华为还构建了“材料 - 工艺 - 系统” 全链条研发体系。例如,在材料层面,其与中科院合作开发高纯度电解液;在工艺层面,引入 AI 视觉检测系统,实时监控生产过程;在系统层面,自研电源管理芯片,实现充放电的精准控制。这种立体式研发,确保了华为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。
4. 3C 认证的超越与创新
华为对 3C 认证的态度,不是满足最低标准,而是将其作为起点。例如,3C 认证要求充电宝在 25℃环境下通过过充测试,而华为将测试温度提升至 60℃,并增加了高海拔模拟测试。其充电宝的 3C 认证证书不仅包含基础安全项目,还附加了 “极端环境适应性” 认证,这在行业内绝无仅有。
更重要的是,华为建立了“认证前预测试” 机制。在产品送审前,先由内部实验室模拟 3C 认证流程,确保 100% 通过。这种 “自我加压” 的策略,使华为充电宝的认证通过率连续五年保持 100%,而行业平均通过率仅为 78%。
五、行业反思:从危机到新生
1. 供应链的信任重建
此次事件警示行业,供应链管理不能仅依赖合同约束,更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。华为的成功经验表明,与供应商共同研发、共享技术,可有效降低质量风险。例如,华为与 ATL(新能源科技)合作开发硅碳负极电芯,双方在材料配方、工艺参数上深度协同,确保产品一致性。
此外,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能成为解决方案。通过区块链记录电芯生产的每一个环节,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库,数据不可篡改,可实现问题产品的精准追溯。目前,华为已在部分产品线试点该技术,将追溯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 5 分钟。
2. 认证体系的彻底革新
3C 认证需要从 “形式认证” 转向 “过程认证”。建议引入实时监控系统,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生产数据,上传至认证机构云端,实现动态监管。同时,应建立 “飞行检查常态化” 机制,对高风险企业每月抽检,对违规行为顶格处罚。
认证标准也需与时俱进。例如,将高海拔、极端温度等实际使用场景纳入测试范围,增加锂枝晶生长检测、长期循环老化测试等项目。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制定的《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》,已提出将针刺测试的钢针直径从 3mm 减小至 1mm,以模拟更微小的金属异物风险。
3. 消费者教育的强化
消费者在选购充电宝时,应养成“三查” 习惯:一查 3C 标识,确认产品本体和包装均有清晰标志;二查生产日期,避免购买 2024 年 8 月前无 3C 认证的旧款产品;三查召回公告,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查询产品是否在召回名单中。
此外,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采用磷酸铁锂电芯的产品。这种电芯热分解温度超过 500℃,针刺实验中无明火,安全性显著优于三元锂电池。华为、小米等品牌已推出磷酸铁锂充电宝,虽然能量密度略低,但安全性大幅提升。
这场充电宝召回风暴,撕开了行业光鲜外表下的疮疤:供应链的贪婪、认证体系的失效、监管的滞后。但危机也是变革的契机。华为的成功证明,通过技术创新、垂直整合和严苛管控,完全可以打造安全可靠的产品。未来,行业需要从“逐利” 转向 “重质”散户炒股,建立更透明的供应链、更严格的认证标准和更有效的监管机制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充电宝真正成为 “移动的安全电源”,而不是随身携带的定时炸弹。
宜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